当前位置: 新华国智研究院 > 国智书评

书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谁在编织中国社会的经纬之网?

2025-03-24 10:58:49 来源:新华国智研究院

导读:在液态现代性的洪流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漂浮的分子。李强教授用二十年时光锻造的这部社会学棱镜,不仅折射出中国社会肌理深处的明暗光谱,更在阶层褶皱处发现文明演进的密码。当"身份褶皱"与"液态流动"构成时代的双螺旋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这部著作将带我们穿透数据迷雾,触摸社会分层的温度与硬度。


——新华国智研究院•国智书评工作室  出品




李强,这位清华园里的社会解剖师,用二十载春秋丈量中国社会的海拔差。他既非居高临下的审判者,也不是隔岸观火的记录员,而是躬身入局的勘探者。其笔锋如地质钻探机,穿透GDP增速的表层岩层,直抵社会结构的深层矿脉。


液态流动:钢构秩序中的裂隙叙事

在户籍制度的冰层之下,市场经济的暗流正在重塑社会形态的原始地貌。李强教授提出的"液态社会学"概念,将社会流动比作熔岩在岩层中的渗透,既受制于既有结构的刚性,又蕴含着突破的可能。这种流动不再是传统社会学中的线性跃迁,而是呈现出量子跃动般的概率云特征——每个个体都在多重可能性中重构自己的社会坐标。


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正在制造新的分层漩涡。重点中学的围墙既是通往精英阶层的传送门,也是固化阶层界限的柏林墙。学区房的价签不仅是货币符号的堆砌,更是社会资本结晶化的空间显影。这种教育分层如同地壳运动中的造山运动,既塑造了知识精英的峰峦,也形成了教育贫瘠的洼地。当课外辅导机构化作知识资本的交易所,教育竞争已演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每个家庭都在焦虑的驱使下,将子女推向更高阶层的发射台。


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正在社会结构的岩层中凿刻出新的沟壑。新兴职业如同地质断层般崛起,直播网红、算法工程师、无人机飞手等新物种,在职业光谱中开辟出独特的生态位。但这些职业上升通道往往如昙花一现,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个体职业生命周期,导致"数字游民"们始终面临被时代抛离的生存焦虑。这种流动性悖论,恰似液态金属在模具中的流动,既获得形状也失去自由。


身份褶皱:社会织锦的立体密码

李强教授独创的"阶层光谱分析法",将社会分层从平面坐标系升级为立体光谱图。职业声望的明线与财富积累的暗线,如同DNA双螺旋般缠绕,编织出复杂的社会经纬。当外卖骑手的轨迹在城市毛细血管中流动,与CBD玻璃幕墙中的精英镜像形成互文,这种空间叙事本身就是身份褶皱的物化呈现。


在消费社会的橱窗里,身份表演成为新的分层仪式。奢侈品logo是上层阶级的身份图腾,国潮品牌是中产阶层的文化徽章,而拼单名媛则是下层青年的身份模仿秀。这种符号消费构成的阶层叙事,恰似地质层理中的化石记录,既保存着社会演化的记忆,也揭示着身份认同的困境。当"名媛拼单群"成为现象级景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阶层焦虑的集体发作,更是身份流动性受阻后的畸形突围。


数字时代的身份褶皱呈现出新的形态。社交媒体上的"人设经营"成为新型身份资本,粉丝数量、互动数据化作数字时代的阶层货币。虚拟偶像与真人网红在人气榜单上展开阶级竞赛,这种数字分层既解构了传统精英定义,又催生出新的数字贫民窟。当数据成为新的权力话语,算法歧视正在制造隐形的数字身份隔离区。


流动困局:教育管道的承重极限

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主动脉,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考研大军的规模膨胀,不仅是知识焦虑的集体表征,更是阶层跃迁管道的承重实验。当"学历通胀"稀释教育回报率,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逐渐蜕变为现代版的"伤仲永"寓言。这种教育困境恰似红皇后效应的现实演绎——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却发现始终停留在原地。


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正在制造新的阶层壁垒。超级中学通过掐尖招生构建教育垄断,名校学历成为进入精英俱乐部的VIP卡。这种教育分层如同地质构造中的断层带,既造就了知识精英的隆起带,也形成了教育洼地的沉降区。当寒门学子需要跨越更高的门槛才能触及前人的起点,社会流动机制已然出现结构性淤塞。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正在制造新的身份裂痕。当"双减"政策斩断课外辅导的阶层传递链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演变为新的教育战争。这种教育分层如同社会结构的褶皱,既记录着制度变迁的轨迹,也预示着未来流动的可能。如何弥合教育裂痕,重建流动管道,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必答题。


重构拼图:制度创新与个体自由的辩证

李强教授提出的"动态均衡器"理论,为破解阶层固化困局提供了新思维。这既需要市场作为无形之手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需要制度作为有形之手的矫正功能。当灵活就业者的社保账户接入数字经济云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更是制度设计对流动需求的及时响应。


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天平。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如同地质勘探中的深部钻探,既探索制度创新的深度,也测试社会承受的阈值。当三次分配机制进入政策视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财富分配的调整,更是阶层关系的再平衡。这种制度创新如同地质构造中的造陆运动,既改变社会形态的轮廓,也重塑阶层流动的版图。


在数字时代重构社会流动拼图,需要新的思维范式。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信任机制,能否成为阶层流动的润滑剂?元宇宙空间中的数字身份,是否可能打破物理世界的阶层壁垒?这些技术革命带来的可能性,恰似地质运动中的板块碰撞,既孕育着新的文明形态,也潜藏着未知的风险挑战。当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共振,或许能织就更为柔韧的社会安全网。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回望,《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不仅是一部社会诊断书,更是一份文明进化论。当液态流动成为时代常态,身份褶皱化作社会胎记,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冷静的观察与深刻的剖析,更是充满智慧的制度设计与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毕竟,社会分层的经纬之网,终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编织而成,而每个节点的松紧度,都关乎着整个文明的韧性。


社会分层的测量仪永远在震荡中校准,正如文明进程的罗盘总在解构中重构。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流动时代的坐标系,答案或许藏在那句古老的东方智慧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新华国智研究院锐评】:每个时代的褶皱里都藏着通往未来的光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展开被折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