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华国智研究院 > 商学院

书评|在赛珍珠的《大地》里 我们究竟是觉醒者还是困兽?

2025-03-05 22:07:02 来源:新华国智研究院

导读:这是一次跨越百年的凝视与觉醒——一场关于文明裂痕与重生的精神对话。


——新华国智研究院•国智书评工作室  出品



在东方与西方的认知鸿沟中,赛珍珠的《大地》如同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知差异。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一次丰富而真实的描绘,更是全球化时代下,如何以土地为镜,照见文明裂痕与重生的深刻思考。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这部充满争议的作品,不仅是在追问“谁在定义中国人的精神脊梁”,更是在探索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和定义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东西方凝视下的镜像撕裂:中国农民的多重解读


1938年,赛珍珠凭借《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赞誉这部作品为“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描述”。然而,在中国文坛,鲁迅却对其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东西方在文化阐释上的深刻分歧。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既有着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敬畏,又承受着因土地而起的种种苦难和挣扎。她让阿兰沉默如土地,却又赋予她堪比希腊女神的坚韧;她让王龙在财富中堕落,却又让土地成为救赎的“良药”。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描绘,恰似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所说的“混杂性”,既体现了赛珍珠作为传教士女儿对中国的“动情观察”,也展现了异乡人对母题的深情重构。


然而,这种混杂性在东西方读者中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响。在西方读者眼中,王龙对土地的痴迷被视为“高尚的原始性”,是他们心中未被现代性污染的道德楷模;而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这种安土重迁的观念却是一种“麻木”和“跪着造反”的悲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仅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更在于叙事视角和阐释立场的差异。


土地,这片承载着无数农民希望和梦想的沃土,既是他们的宗教、史诗和命运之锚,却也是鲁迅笔下“铁屋子”里最沉重的锁链。在赛珍珠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土地的多重面向,它既滋养了生命,也束缚了灵魂。


三代人的精神坍缩:从土地崇拜到价值迷失


王龙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土地、财富和人性的深刻寓言。他的一生,经历了“买地—堕落—回归”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暗合了农耕文明的宿命论,也揭示了人性在物质诱惑面前的脆弱和异化。当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数着银元时,那种对财富的渴望和贪婪,让他逐渐失去了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最终陷入了道德的深渊。


到了孙子王源一代,这种精神坍缩的趋势更加明显。作为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王源在土地与枪炮、传统与现代之间感到撕裂和迷茫。他既无法回归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又难以融入工业文明的现代都市。这种困境,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赛珍珠早在百年前便预言:当土地失去神圣性时,文明将陷入价值真空。


三代人的命运曲线,划出了一道惊心动魄的抛物线——起点是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希望,终点却是精神的荒原和价值的迷失。在这片曾经滋养了无数生命的土地上,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最终陷入了无尽的挣扎和迷茫。


文化误读的悖论:东西方视角下的《大地》


《大地》在西方引发了“中国热”,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然而,在上海文人眼中,这部作品却显得格格不入、难以认同。这种反差源于东西方在文化认知上的深刻差异和错位。


美国人将王龙视为“未被现代性污染的道德楷模”,这种浪漫化的解读,既体现了他们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也反映了他们对东方文化的想象和期待。然而,在中国人看来,王龙身上的“跪着造反”和“安土重迁”的观念,却是一种悲哀和无奈。这种差异不仅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更在于叙事视角和阐释立场的差异。


当西方将苦难美学化时,我们正在经历真实的生存之战;当异域视角成为文化滤镜时,本土叙事反而沦为失语的陪衬。在赛珍珠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浪漫化和想象化的中国农村,而这个农村却与我们真实的生存经验相去甚远。


大地启示录: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大地》时,不禁发现,王源们的困境竟与当代青年惊人地重合。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农村青年面临着与土地割裂、与传统断裂的困境。他们既无法回归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又难以融入现代都市的工业文明。这种困境,不仅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和时代的问题。


然而,在赛珍珠的《大地》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启示和答案。书中暗藏着乡村振兴的方法论:


土地伦理重构:从“生产资料”到“精神原乡”。在王龙临终紧握泥土的意象中,我们看到了土地对于农民的精神意义和价值。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土地的经济价值,更要重视其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只有让农民重新找回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才能让他们真正愿意回归乡村、建设乡村。

代际和解:海涛用农业技术打破思维固化。在王源一代与祖辈的冲突和矛盾中,我们看到了代际之间的隔阂和断裂。然而,海涛的出现却为这种断裂提供了修复的可能。他通过引入农业技术,打破了祖辈们对土地的固化和依赖,同时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希望。乡村振兴需要代际之间的和解与合作,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和进步。

性别觉醒:武珍珍证明“女性不是土地的附属品”。在赛珍珠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女性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土地的附属品和家庭的附庸。乡村振兴需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女性成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赛珍珠未写完的篇章里——既要让无人机掠过稻田,带来现代农业的便捷和高效;也要让祠堂的香火照亮归途,让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去对传统的敬畏和尊重。


超越“他者叙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大地》的百年争议给予我们三重启示:


打破阐释霸权:既要警惕“传教士视角”的浪漫化解读,也要拒绝“受害者叙事”的自我矮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视角和阐释立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文化误读和偏见的产生。

构建对话语法:像王源那样,既深谙《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又能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会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和有力的声音。

重塑土地哲学:在“绿水青山”与“元宇宙”之间寻找文明的韧性支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土地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让土地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才能让我们的文明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韧性和活力。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对“他者凝视”的愤怒反驳,而是以土地为纸、时代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神史诗。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接纳多元、创造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和魅力的中国风采。


思悟:在赛珍珠的争议中照见我们共同的困境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未完成的追问。”当ChatGPT开始模仿人类写作时,《大地》留下的终极叩问愈发尖锐:在算法与稻浪共舞的时代,我们能否创造出比王龙更清醒的生存智慧?这个问题不仅是对赛珍珠笔下人物的追问,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追问。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是否还记得脚下每一寸泥土都曾是某个王龙的全部宇宙?我们是否还记得那片曾经滋养了我们生命和精神的土地?



【新华国智研究院锐评】在赛珍珠的争议中,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裂痕和差异;在《大地》的启示中,我们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和文化自觉的力量。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视角和阐释立场;让我们以更加自信和坚定的步伐去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的实现;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神史诗和文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