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9 11:16:09 来源:新华国智研究院
碳市场逻辑重构,自愿减排资产首次实现对强制配额的价值超越。
2025年4月1日,中国碳市场出现历史性一幕:全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均价达100.10元/吨,而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收盘价仅为85.51元/吨。这是CCER自2024年1月重启后,价格首次反超CEA并持续扩大倒挂差距。
价格倒挂现象挑战了碳市场的传统逻辑。据新华国智研究院双碳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分析,就在2024年1月22日CCER重启首日,其63.5元/吨的价格还低于CEA的70.67元/吨,如今却实现“配角逆袭”。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模型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2025年4月CEA中间价预计为87.05元/吨,而CCER中间价达90.50元/吨,预期价差3.45元/吨。
倒挂现象:数据揭示的价格逆转
截至2025年5月27日,CEA价格跌至68.46元/吨,较2024年11月的历史高点106.2元/吨下跌35.54%。而同期CCER价格稳定在85元/吨左右,二者价差扩大至24%。这种分化趋势被市场称为“碳市场定价逻辑的颠覆”。
交易活跃度对比更为鲜明。2025年4月1日,CCER成交量仅9吨,呈现“有价无市”特征;CEA虽覆盖更多企业,但非履约期交易需求疲软。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已有14个交易日出现零交易。
市场结构分化背后是机制差异:CEA作为强制履约工具,交易集中于每年11-12月履约期;而CCER凭借绿色溢价吸引持续资金流入,打破“潮汐现象”桎梏。
深层动因:三重力量重构碳定价逻辑
据新华国智研究院双碳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分析,价格倒挂是供需关系、绿色溢价与国际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供应失衡是直接推手。CCER市场自2017年暂停后,存量资源持续消耗,新项目入市缓慢。首批仅有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获批,签发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反观CEA市场,新能源装机容量激增导致配额供过于求。2024年全国碳市场扩容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但未根本改善流动性。
绿色溢价赋予CCER额外价值。高质量CCER项目如海上风电、林业碳汇,因其生态价值稀缺性获得市场溢价。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年减排50万吨,成为资本追捧标的。
国际规则适配性提升CCER竞争力。欧盟碳关税(CBAM)实施后,CCER作为国际认可的自愿减排工具,成为突破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这种跨境功能是CEA所不具备的。
市场重构:从履约工具到投资标的
据新华国智研究院双碳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分析,CCER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激活了金融属性。全国重点排放单位、地方排放单位、项目业主及自愿减排的法人机构均可开户交易,参与者数量远超CEA市场。
碳金融创新同步加速。CCER重启后,碳期货、碳资产证券化等工具陆续推出。国家能源集团首个新CCER项目登记成功,推动碳金融进入证券化时代。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CEA市场的制度约束。2024年配额分配方案将履约周期从两年缩短为一年,虽缓解了“潮汐现象”,但金融机构参与受限——证监会明确表示现阶段大量引入金融机构并非最佳时机。
价值认可路径也发生质变。CEA价格受政策预期主导,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曾推高碳价,但预期消化后价格回落;而CCER价格更多由市场对其环境效益的自主定价驱动。
未来走向:倒挂是昙花一现还是新常态?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指出:“倒挂现象本质不可持续。从交易品种本质看,两者都具有减排效应,长期倒挂将削弱CEA市场对CCER的需求。”
短期因素支撑CCER溢价。当前CCER市场供需失衡难快速缓解,新增方法学审批严格,项目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社会责任需求上升,跨国供应链对碳资产要求提高,自愿购买需求持续增长。
长期看价格将理性回归。随着政策调整与市场机制完善,供需关系将趋于平衡:
CCER签发规模扩大,2024年累计登记量突破5000万吨
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大至60%碳排放量
碳定价机制优化提升CEA流动性
关键转折点在于制度协同。生态环境部正在完善CCER抵销规则,若下调5%的配额抵销比例或限制项目类型,将直接影响CCER需求;而CEA配额分配趋紧将推高基准价格,重建价差关系。
价格倒挂的本质是碳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构。云南林业碳汇项目通过CCER交易,将每公顷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年均千元收益;海上风电项目减排量成为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至钢铁、水泥等行业,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碳定价体系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
正如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所示警:CCER与CEA价格倒挂不可持续。未来碳市场的健康生态,取决于能否建立统一且分层的碳定价体系——CEA成为强制市场的基准锚,CCER则体现生态附加值的溢价标准。